感冒没必要一定用抗生素

健康知识2012-11-20 12:00:00574阅读

  滥用抗生素会使人无药可用今天上午9时,多名**、药师在南宁市老百姓大药房(津头店)现场为市民开展医疗服务,教市民鉴别贵重药材、假劣药以及过期药品回收等。
  针对抗生素滥用引发不良后果,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覃忠于介绍,广西每年监测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约2万例,其中属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占10%,严重不良反应占5%-6%。在不良反应报告中,一名患者受凉咳嗽,医生给她输了头孢哌酮,两天后,患者与老战友聚会喝了点酒,出现面色发红、语无伦次、四肢无力、频繁呕吐等症状。大家都以为患者是醉酒,可急诊后才知道是头孢哌酮和酒精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
  另一名2岁的宝宝多多也是感冒咳嗽,妈妈擅自给多多吃了小儿止咳糖浆和头孢克洛,**后,多多病情不但没好转反而加重,就这样多多又在社区医院输了一周头孢曲松钠,不见好又再次输了阿奇霉素配合口服阿莫西林,一周后多多出现持续高烧、腹泻,还得了鹅口疮。儿童医院诊断结果是,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从而引起真菌感染。
  针对以上案例,**表示,滥用抗生素会使人无药可用。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不仅易造成细菌耐药性,还易使体内菌群失调,使对人体有益的正常菌群被抑制和灭杀,而耐药菌获得生存优势而大量繁殖致病,不仅会引起二重感染,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细菌在多次对抗生素适应的过程中,进化成了“超级细菌”,而人们对付这种致病菌几乎无药可用。
  用药误区:感冒、发烧非抗生素不可怎样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对此,自治区食药监局药品安全监管处处长张建良表示,随意滥用抗生素的现象目前很多见。一方面是药店出于经济效益考虑,想方设法逃避监管,另一方面,抗生素滥用成部分医院的常见现象,而有些时候,患者会主动要求使用抗生素,甚至有的患者为此死缠烂打,因为没有用抗生素也会投诉医生。由此可见,广西“限抗”之路困难重重。2011年以来,药监部门强化抗菌药物在药店的销售管理,严格凭处方销售抗菌药,并开展凭处方购药专项检查,药店的销售人员也要求必须掌握抗生素安全使用常识,并义务向顾客提供相关指导服务。
  在当天的咨询活动现场,有多名市民问,“感冒了不吃抗生素,吃什么药?”自治区食药监局药品流通管理处处长黄祥远对此表示,治感冒发烧非抗生素不可,让公众进入安全用药误区。多数人习惯用抗菌药治感冒,一感冒就买头孢类药物,认为这样病好得很快。
  其实,虽然抗菌药物能抗细菌和某些微生物,但却不能抗病毒,而感冒大多属病毒感染,随意使用只会增加副作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此外,许多人患病后,病情较重时尚能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服药便随心所欲。
  “实际上,抗菌药物的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黄祥远还提醒,对于确属细菌感染的疾病,要根据引起疾病的不同菌种选择相应的药物。
  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抗菌药物就能消炎,甚至为使疾病早日治好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药物。殊不知每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不同,用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还有市民,买药时也专选贵的,专拣新药买,认为“一分价钱一分货、新药比老药好”,在购买抗生素类药品时也是如此。对此,黄祥远表示,药品并不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普通商品,只要用之得当,实际上,几毛钱的药物也可达到药到病除的疗效。
  黄祥远还建议,不要每次感冒一定就要用抗生素,发烧在38.5度以下建议不用,而是尽量使用缓解药物如白加黑、新康泰克等,多喝水、注意休息,一般3-5天可自愈。
  据悉,“安全用药月”的系列活动将在全区范围内陆续展开。各级食药监局将围绕“谨慎使用抗生素”这一主题,除举行现场咨询活动外,还开通“安全用药”**咨询热线,在工作日由药学**每天每天的8:30至16:30进行8小时值守热线(8008101988),回答公众的有关问题,并在活动的专题网站和药葫芦娃微博发布。同时利用公交站牌、公交车身等形式开展户外广告宣传,并在电视台播放由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制作的“谨慎使用抗生素”电视公益广告等内容,旨在营造全社会安全用药、珍爱健康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王静    WWW.1168.TV    2012-11-20 19:37:48

  • 郑 重 声 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1753418380@qq.com。
         合作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