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药为什么对断货?卫计委是怎么知道的?
中国目前有130多种常用短缺药,各地卫计委也不时发布短缺药品清单,那么短缺药品清单到底是怎么确定的呢?
早前,在第34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大会现场,相关部门领导解答了这一问题。
▍药品监测信息三来源
一、500多个医疗机构监测点。预计将来2级以上的医疗机构都会成为监测点。
二、药品生产企业。对短缺药品的生产企业建立清单制,掌握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情况,库存。
三、配送企业。特别是大型配送企业,配送企业对信息比较敏感。
从以上三个渠道收集药品信息后汇总**分析会商,然后建立起一个短缺药的重点监测清单,并进行信息发布。
这一监测流程的主体是国家,国家层面对研发,生产、流通、采购、使用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监测。
拿医疗机构来说,每个月都需要上报药品短缺情况,即使没有药品短缺情况,也需要坚持零报告制度。
对生产企业来说,清单内的短缺药品,按月上报,出现停产,需要提前通知相关部门。
▍短缺药3个原因
一、生产性因素。比如说原料药供应有季节性,如果某个季节没有成功采购原料,生产就会出现问题。有的药是由于临床用量小,不稳定,企业生产积极性不足。
二、政策性因素。好多药,特别是基本药物,都是低价药。一旦低价药扶持政策不够,医疗机构使用动力不足。
三、机制性因素。公立医院长期以来是“以药养医”的机制,很长一段时间药品差价收入是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的重要渠道,医院对于低价药缺乏使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