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别让“折扣”迷了眼
提高原价,误导消费者节假日期间,一些不诚信商家暗地提高商品原价再打折优惠,以此误导消费者。2月9日上午,市民曹女士觉得市中华路某商场全场6.5折的促销活动很划算,就花了648元购买了一双女士皮靴。2月11日(大年初二),曹女士穿着新皮靴回娘家,和家人闲聊时才听说原来这双皮靴活动前才卖628元。
差价难寻,循环消费有些“精明”的商家往往在标价时故意标99、199、299元等价格,使消费者无法得到代金券。要想凑齐返券额度,就只能继续购买。如此循环,消费者的钱掏得越来越多,不知不觉掉进了商家设置的消费怪圈,*后发现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造成很大的浪费。2月11日,市民李女士和家人一起逛商场,购某品牌运动装满298元返100元代金券,而一套衣服的价格却设定为586元,仅差十元便不能得到100元的代金券。
消费代金券,品牌有限制不少消费者手里拿着好不容易兑换来的代金券,真正要买一件心仪的商品时,常被告知“非常抱歉,本柜台不参加活动”或者“这款商品不能使用代金券”等。消费者吴先生在返券消费中就遇到了麻烦事,他用100元购物券买88元的内衣却被告知不能买,只能买其他品牌,款式相似的标价却为166元。
特价品、赠品没有“三包”
一些商家借节日促销之际,在商场柜台前标“特价品”,而在购物发票上加盖“赠品”的字样,以此规避“三包”责任。市民小玲购买了一款599元的豆浆机,同时获赠一煮蛋器。当她拿着煮蛋器去维修时,却被商家告知此商品为赠品,没有“三包”规定。
在此,在参加促销活动前,一定要咨询清楚活动细则和用券条件,根据商场的活动细则仔细计算出商品的实际折扣,注意返券的使用范围和期限,谨防“券中券”、“循环消费”等陷阱。
面对低价促销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货比三家,选购真正适合自己又货真价实的商品,要对同类商品价格、款式、质量、功能多方面了解,并留意商品日常的销售价格,谨防“先升后降”、“明降暗升”的虚假打折。
消费者在选购贵重商品时,要提前了解该商品的“三包规则”,留足挑选、比较时间。消费者*好当场验货、试用,确认无误后再让商家开具发票及相关保修凭证。切忌不经检查、比较就盲目付款。
此外,经营者有奖销售提供的奖品,“买一赠一”提供的赠品,如果有质量问题,消费者都可以要求修理、退换,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可以索赔。
责任编辑:王静 WWW.1168.TV 2013-2-25 11: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