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易致早老性痴呆

健康知识2010-09-18 12:00:00760阅读

  日本一项研究显示,血糖高或存在糖尿病风险因素的老年人,容易出现导致早老性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脑内色斑状物质。因此,若能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以避免血糖高并预防糖尿病,或许可以防止罹患早老性痴呆症。
  脑内色斑状物质是指贝塔-淀粉样蛋白质在大脑内积聚形成的色斑状物质,被认为是导致早老性痴呆症的元凶。
  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岩城彻等人从1988年开始,对福冈县久山町的135名居民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这些居民开始接受调查时平均年龄为67岁,从那时起全部接受了血糖测试。他们在1998年至2003年间全部去世,平均寿命为79.5岁。
  这135人中,有16%的人在调查期间患上早老性痴呆症。对他们的遗体解剖发现,其中88人有脑内色斑状物质。
  研究人员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高血糖和糖尿病等与脑内色斑状物质的关联,*终确认,血糖偏高的老人与正常老人相比,出现脑内色斑状物质的风险是后者的1.7倍;而本身不仅血糖高,还具有易导致脑内色斑状基因的老人,出现这种色斑状物质的风险则是正常老人的38倍。
  研究人员表示,预防高血糖和糖尿病的措施应该对预防早老性痴呆症也有作用,他们今后将继续研究血糖偏高和脑内色斑状物质发病的关系。
  这项研究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神经病学》杂志上。
  健康报2010年9月7日第2版
  许樟荣点评:以上研究说明了高血糖影响了脑功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际上,高血糖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就脑而言,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腔隙性梗塞,这是一种累及小动脉的脑梗死。多发的腔隙性梗塞的患者容易发生痴呆。
  高血糖的不良影响是一个慢性的过程,甚至是不知不觉发生的。再举例,上月底,在大连召开了全国内分泌学术大会,会上,李光伟教授和美国的PETERBENNET教授分别介绍了大庆研究。这是我国罕有的被全世界同道公认的开创性的糖尿病研究。该研究说明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其中有一张幻灯片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在这项研究结束后20多年,再来回访当时的高血糖和正常血糖人群,结果发现,在大庆研究后的20多年的岁月中,当时血糖正常的人,死亡了22%(大致是这个数字),而高血糖的人群的死亡率是56%。这说明高血糖的人群过了20多年,死亡率是血糖正常人的2倍。
  所以,高血糖的危害性是长期的慢性过程,不经过很长时间的观察,还不容易体现出来。现在,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越是不重视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的控制。理由是没有时间、没有感觉不适等等。遗憾的是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病变,没有时间就有可能早早地丧失了工作时间。
        责任编辑:小季     WWW.1168.TV    2010-9-18 15:13:48

  • 郑 重 声 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1753418380@qq.com。
         合作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