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和房颤是心律失常高危因素

健康知识2010-10-23 12:00:00784阅读

  近年来,公众及患者对心律失常疾病的知晓度和认知度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此同时,去年全国植入心脏起搏器及ICD(体内除颤器)等患者数量达到5万台,比前一年的增加近30%,这也进一步说明人们对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视程度和对科学疗法的接受程度。
  但是,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提出了四点倡议:
  倡议一:早发现 早治疗
  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因为症状或通过心电图等获得明确的诊断,也可通过筛查高危人群,提高患者亲属和同事及全社会的救治水平,加以防治。
   在心律失常病人中,较常见的是冠心病人,尤其是合并心功能低下,以及曾经有过心梗和猝死的幸存患者。“这样的高危人群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及早选择和接受有效的疗法。”
  另一类危害较大的心律失常是房颤。在我国患病人群是数量较多, 现有600万~800万房颤患者,而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
  倡议二:合理利用医疗科技手段
  据了解,心律失常的患者一旦确诊,可以选择药物、导管介入手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体内除颤器(ICD)和心律同步装置(CRT)等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
  许多研究表明,适应证患者寻求起搏器和除颤器等科学治疗手段,具有显着的社会和医疗经济意义: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工作时间,避免心脏骤停而带来的高昂抢救成本。
  目前,美国每年仅ICD植入量高达十几万台。“我国在这个数字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张澍认为,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无论认知度,还是医保覆盖程度,我国的水平都还需不断提高。
  倡议三:术前术后都要重视
  医疗界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帮助患者树立科学的疾病管理理念。医生和患者在选择了先进的科技疗法后,应建立和利用科学的疾病管理手段,发挥医疗科技的*大价值。
  目前患者在植入起搏器或ICD植入后普遍存在的误区通常有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度小心,另一种则以为万事大吉。其实,不光是患者,很多医生也存在重术前轻术后、重植入轻随访、重技术轻互动的问题。
  张澍认为,心律失常疾病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诊断、治疗、康复都需要患者、医生乃至家属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提高医院和医生对疾病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不仅让患者直接受益,也会增强人们对心律失常治疗的信心。
  倡议四:加强医患沟通
  在心律失常的治疗领域,亟须建立医生与患者之间交流的平台。然而在中国,患者获取科学的医疗科技资讯和与医疗**或医生沟通仍然有很大的困难,特别是慢性疾病的管理和控制,更需要医生和患者的持续沟通。 
        责任编辑:小季     WWW.1168.TV    2010-10-23 10:37:25

  • 郑 重 声 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1753418380@qq.com。
         合作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