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易受“低温”天气影响
一般每年从11月开始,到第二年的4月,都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心血管疾病有多种,主要包括冠心病(常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受低温刺激,血管容易收缩或者发生痉挛,血压也容易升高或不稳,由此加大心脏的负荷。同时,冬季寒冷干燥气候下,血液粘稠度较高,促使血流缓慢,容易引起血液流通不畅,形成血栓,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另外,一些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的“老病号”,这个时期症状常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加重。
天气一冷似乎一切都变得懒洋洋,人们有“猫冬”的习惯。久坐不动、室内不通风,南方多数家庭室内也不装供暖设施、温度低,可造成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紊乱,诱发心脑肺栓塞或梗塞。气候干燥,人的唇、鼻等部位易成为细菌入侵的通道,而呼吸道纤毛功能减弱,也使得病菌不易排出,增加发病几率。
天气降温时应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血管?
首先要注意保暖,及时添加衣被,平时要进食温热的食物。避开一早一晚气温较低的时间段,*好在午后气温较高或温暖的室内进行适度的锻炼。避免做剧烈运动,应以散步、打太极等舒缓的活动为主。另外,出门*好戴上口罩、帽子等保暖物品,避免受凉。
其次,降温换季时应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的用量。如上所述,突然的天气变冷会引起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因此,对于平时有高血压的病人,在冬季尤其要密切留意自己的血压波动情况。如果血压明显增高,说明药物可能需要调整。
要控制好其他诱发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患者,要避免情绪上的大波动,遇事要心胸豁达、开朗。避免暴饮暴食,饮食做到三低两高即低盐、低糖、低脂、高蛋白、高钾,多食蔬菜、水果、豆制品。
不要忽视一些发病前的症状,如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暂,比较容易被忽视。
另外,有条件的家庭可购买血压计、治疗仪进行检测和治疗。“老病号”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增加降压药物的用量,以保持血压平稳。如若感觉身体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责任编辑:小季 WWW.1168.TV 2010-12-9 13: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