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 为冠心病人设好防

健康知识2010-05-06 12:00:00912阅读

  提起“心脏康复”这个词语,可能大多数人都比较陌生。但是,如果知道“心脏康复”疗法对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那么,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兴趣。据同济医院院长王乐民教授介绍,自从去年8月份以来,同济医院心内科开展“心脏康复”训练,已有几百名心脏病患者获益。那么,究竟什么是“心脏康复”?对人们的健康有何帮助?又适宜哪些人群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心脏康复的门诊个案—— 
  邻居王老伯今年73岁,患有冠心病已多年。平时,虽然生活细节上有所注意,但有几次疾病发作起来总是防不胜防,常常送往医院急救。今年以来,已反复住院多次,虽然旁边有子女悉心照料陪护,但他对自己的疾病还是怀有极大的恐惧,害怕进出医院。所以,这次病愈后回到家中,他更加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活动多会诱发疾病发作,经常去的小区老年人活动室不再涉足,就连家中的大门也不太出了,大多数时间就在家中躺着,生活上有些封闭。一段时间下来,王老伯的体能明显下降,免疫力很差,动不动就伤风感冒。后来,王老伯感觉胸口不适,又到医院就诊,接诊医生进行了详细的检查,综合病人的情况,断定这种不适与王老伯的心理因素有极大关系。于是,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客观讲述了王老伯目前的身体状况,为其消除心理不安感。在测定心肺功能后,医生针对他的状况为其开出了定量的运动处方,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并表示会跟王老伯共同完成“任务”。刚开始,王老伯隔日进行一定频率一定时间的步行,通常30-40分钟/次。一周之后,每周进行4-5次一定速度一定时间的持续行走,一两个月下来,王老伯感觉身体舒服多了,体力也恢复了,精神状态非常好。就连定期上医院检查、配药,都无需家人搀扶,自己走去。 
  类似王老伯这样的个案很多,接下来让我们具体了解“心脏康复”的相关问题。 
  什么是“心脏康复” 
  王乐民院长告诉记者,心脏病患者的病情有重有轻,对于重症患者,往往需要送往医院,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了方能出院。按照目前的状况,病人出院时,大多数医生会叮嘱:按时吃药、定期复查、适当活动。但是,对于“适当活动”的理解,病人和医生都有些模糊,到底该做什么活动,怎么做,到底做多长时间?都没有具体规定。 
  还有一些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医院经过抢救之后,虽然生命保存下来了,但很可能留下一些后遗症,所以,这部分病人能否回归社会,能否融入正常人群的生活中去就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加强“心脏康复”训练,使病人尽快适应正常人群生活。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脏康复”呢?它有哪些作用呢? 
  王乐民院长介绍,狭义上讲,“心脏康复”就是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出的运动训练处方。但实际上,“心脏康复”不仅仅适合冠心病患者,还有其他人群。“心脏康复”有助于人们发挥心脏的潜能,使减弱的心脏功能得以恢复,失衡状态神经系统的重新调整;改善骨骼肌末梢循环功能,从而使整个机体的运动耐受能力增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寿命。 
  “心脏康复”适宜哪些人群 
  王乐民院长介绍,“心脏康复”有一定的适应证,并非人人皆可。只要肢体无障碍、不是疾病的急性发作期,都可采用不同程度的有氧运动,对心脏功能的恢复、对整个体能的提高十分有益。特别是对于进入老龄化的上海来说,“心脏康复”作为一种既健康又低成本的治疗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人们的内在潜能,是值得推荐和运用于广大市民的。 
  “心脏康复”大体适宜四类人群: 
  一、重症患者。如心肌梗塞,心脏术后患者,冠心病患者。根据不同的病人心脏功能、储备能力,然后作出客观评估,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开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二、有些生活习惯病患者、早期的高血压患者、早期的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等。可根据病人自身心肺的储备功能,给予有氧运动处方,选择对机体*佳的运动疗法,也可获得较好疗效。 
  三、一些身心压力大、疲惫不堪的白领。这些人群可能不存在心脏方面的疾病,但由于缺乏活动,心脏功能有些欠缺。从健康角度来说,对这些人群开出针对性的个人运动处方,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机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四、运动员。对于一些竞技人群,根据其心肺功能、体能,制定运动方案,有利于开发其竞技潜能。 
        责任编辑:小季     WWW.1168.TV    2010-5-6 9:43:06

  • 郑 重 声 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1753418380@qq.com。
         合作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