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介入后“再狭窄”?

健康知识2011-01-21 12:00:00695阅读

  2004年9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经冠状动脉造影被确诊为冠心病,造影结果显示为多支血管90%以上弥漫性病变,痛失了介入治疗的机会,而不得不接受心脏搭桥手术。术后克林顿的康复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心脏周围产生疤痕组织,需要再次进入手术室。如果他能够早些发现心脏健康 问题,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应用微创性的介入治疗方法,则有可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介入治疗的三个发展阶段
  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单纯球囊扩张术、金属支架、药物涂层支架。*初始发于20世纪70年代单纯球囊扩张术,医生使用球囊在血管病变处扩张,没有任何支撑物,但由于血管弹性回缩原因,术后再狭窄率高达5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金属支架诞生了,被堵塞的狭窄血管用支架支起,避免了因血管弹性回缩引起的再狭窄。但是人体内的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面对“外来支架”,它们奋起抵抗,结果造成了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生,再狭窄率依旧高达20%~30%。
  作为介入治疗发展的里程碑,2002年美国**推出药物涂层支架——“心扉”,**地将术后再狭窄率降到5%以下,显著提升了患者术后生存率。且能够长期维持疗效,大大降低了原部位的反反复病率,从而避免了患者的二次甚至三次痛苦。
  如何预防“再狭窄”
  经大量实验证实,介入治疗术后0-3个月是再狭窄形成的高峰时间,如果能在这段时间内避免再狭窄的发生,则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率会非常低。药物支架(Cypher)在术后3个月内将表面覆盖的99%的药物释放完成,在*关键时刻阻止了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生,且不对正常细胞有任何影响。几年来,国内外大量临床实验都证实了强生药物支架(Cypher)这一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卓越的应用效果,被全球专业医师推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金标准”。
  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既然介入治疗技术这么有优势,同时又有了这么出色的医疗 器材,那么身为美国前总统的克林顿为什么没能应用呢?这也正是要提醒患者的,克林顿因为没能及早发现冠心病问题,而错失介入治疗机会,等发现疾病,想要进行治疗的时候,心血管系统的状况已无法支持微创介入治疗,而不得不进行外科开胸搭桥手术。因此,如有任何不适感觉,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并配合医生积极地进行治疗。
  小贴士
  什么是介入治疗
  简单来讲,介入治疗就是不用开胸,只需将一根极细的导管从患者大腿根部股动脉处约一颗米粒大小的创口中插入,并在X线监视器的指导下,将导管送入冠状动脉,支架由导管送入冠状动脉,支架可以撑开患者阻塞的血管,使冠脉血流恢复通畅,整个过程只需几十分钟。

        责任编辑:季芸    WWW.1168.TV     2011-1-21 17:48:37

  • 郑 重 声 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1753418380@qq.com。
         合作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