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癣中医诊断法

健康知识2011-02-08 12:00:00868阅读

    (一)望诊
    1.辨舌象
    在牛皮癣进行期,若舌质红赤、舌苔黄,辨证属热毒内蕴、郁于血分、血热风盛。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息风为法。若舌苔黄腻,为湿热化毒,加土茯苓、苦参除湿解毒。若舌红少苔,为湿热伤阴,加玄参、麦冬、沙参清热益阴。若虽皮疹色鲜红,但舌胖嫩有齿痕,此为脾虚之舌,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虚则无力抗邪;热毒久蕴郁于血分,发于皮肤则皮疹鲜红,此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健脾益气护胃为辅。牛皮癣反反复作,皮疹泛发淡红斑片,干燥脱屑,瘙痒明显。若舌质淡苔白,辨证属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治疗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为法。虽皮疹色淡,若舌质红赤,治疗上切不可仅以温养为法。皮疹色淡似热象不显,但热蕴于内,首当上涌于舌,故舌红赤,此乃热毒日久、生风化燥。血虚风燥为本、热毒久羁为标,治疗应以养血润肤为主,清热解毒为辅。
    牛皮癣反反复作,皮疹呈现浸润斑块,色暗红,鳞屑干燥,瘙痒明显。若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辨证属气血瘀滞、热毒阻络,治疗以活血化瘀、解毒**为法。若舌苔黄腻,加土茯苓、苦参除湿解毒。若少苔或舌苔花剥,加玄参、鳖甲滋阴清热、软坚散结。若舌质色黯淡,边有齿痕,为气虚血瘀为本,热毒互结为标,治疗应尽量避免或少用破血伤气之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药,以益气养血活血为主,清热解毒、搜风**为辅。牛皮癣反反复作,皮疹泛发淡红斑片,干燥脱屑,瘙痒明显。若舌质淡苔白,辨证属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治疗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为法。虽皮疹色淡,若舌质红赤,治疗上切不可仅以温养为法。皮疹色淡似热象不显,但热蕴于内,首当上涌于舌,故舌红赤,此乃热毒日久、生风化燥。血虚风燥为本、热毒久羁为标,治疗应以养血润肤为主,清热解毒为辅。
    牛皮癣反反复作,皮疹呈现浸润斑块,色暗红,鳞屑干燥,瘙痒明显。若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辨证属气瘀滞、热毒阻络,治疗以活血化瘀、解毒**为法。若舌苔黄腻,加土茯苓、苦参除湿解毒。若少苔或舌苔花剥,加玄参、鳖甲滋阴清热、软坚散结。若舌质色黯淡,边有齿痕,为气虚血瘀为本,热毒互结为标,治疗应尽量避免或少用破血伤气之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药,以益气养血活血为主,清热解毒、搜风**为辅。
    2.辨皮损
    (1)辨色泽:牛皮癣的皮损以红色斑丘疹为主。《灵枢?五色论》日:“黄赤为热”,斑疹色红应为热,现在多认为是血热所致。由于压之褪色,属于局部充血而不是出血。因此这里所指的血热实际上是体内血热外壅肌表,充斥络脉的表现。《素问?皮部论》又说:“络脉盛色变”,由于络脉充斥程度、时间长短不同,表面色泽也有不同表现。初病时络脉刚充盛,其色鲜红;若血热偏盛,其色深红;若日久血热壅盛不退,络脉阻滞,血热成瘀,其色紫暗;也有阴血虚,络脉空疏,其色淡白或浅红。此外,也应注意皮损面积大小,如大块红斑,散布周身,其血热较重;紫红色大斑块,持续不退,为瘀久不化。
    (2)辨部位:《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就是说体表各部均为十二经所分属。若皮损泛发周身,则与十二经脉及所属脏腑阴阳偏颇有关。若皮损以四肢伸侧和背部较多,提示诸阳经热偏盛;头为诸阳之会,头部皮损与六阳经热盛有关;阳明主面,面部皮损标志着阳明胃经热盛;脾主四肢,脾与胃以膜相连,四肢皮损多,则说明脾胃两经阳热偏盛。牛皮癣皮损的发病部位没有明显的界线,因此上述可作为辨证的参考。
    (3)辨鳞屑:牛皮癣的鳞屑是附着于皮损上而后形成的。原皮损大致有血热、血虚等几种情况,血热、血瘀、血虚均可以生风,风盛化燥,燥盛则干,肌肤失养,因此鳞屑干燥,层出不穷。所以,辨鳞屑应与辨皮损结合起来,就会辨出血热风燥、血瘀风燥、血虚风燥等证型。
    (二)闻诊
    一般无特殊气味或声音。
    (三)问诊
    部分牛皮癣患者初次患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大部分患者病情表现为冬重夏轻,少数为夏重冬轻,也有患者病情与季节无明显关系。
    (四)切诊
    寻常型牛皮癣、关节型牛皮癣多见脉弦或弦滑,脓疱型牛皮癣、红皮病型银屑病可见脉弦数或滑数脉等。

        责任编辑:陈江涛    WWW.1168.TV    2011-2-8 8:33:13

  • 郑 重 声 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1753418380@qq.com。
         合作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