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要接受好的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2011-06-20 12:00:00742阅读

    健康教育作为防治糖尿病的首要要素,对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合理控制饮食、积极科学运动、有效自我管理起关键作用。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克服患者的思想障碍,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才能达到控制理想血糖的目的,从而减少糖尿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它的早期信号有:视力下降、手足麻木、尿路感染、胆道感染、排尿困难、腹泻、便秘、阳痿。发现以上症状应早期积极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1 、糖尿病病人心理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首先应当正确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一切从患者的健康出发,针对患者的具体行为表现,做耐心细致周到工作,详细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注意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多用安慰、鼓励的语言。要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保持开朗、愉快的心情,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2、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健康教育
    糖尿病病人必须终身进行饮食控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饮食原则以控制总热量,平衡膳食,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少量进餐,定时定量,不吸烟。对于用胰岛素治疗者,应酌情在上午9-10点,下午3-4点或睡前加餐,防止发生低血糖。体力劳动或活动多时也应适当增加主食或加餐。
    (1)糖尿病患者主食以粗制米、面和适量杂粮,限制甜食。
    (2)从鱼、肉、蛋、奶和大豆制品中获得优质蛋白,肾病者限制吃大豆。
    (3)饮食以清淡,低盐、低脂;盐每日不超过5克。少吃肥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蟹黄、花生、核桃、松子等。
    (4)多吃蔬菜限量吃水果,增加膳食纤维;蔬菜有西红柿、黄瓜、香菇、木耳、大蒜。每日25-30克膳食纤维可延缓血糖、血脂吸收保持大便通畅,减少饥饿感。
    (5)限酒不限水;适量饮水有利于体内代谢产物的排除和血糖的稀释。饮酒增加肝脏负担,空腹时易出现低血糖。
    3、 用药的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用药,提高患者对降糖药的认识,了解降糖药的适应症、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磺酰脲类药餐前半小时或一小时服,双胍类餐时服。不同剂型种类的胰岛素不可混用和互换,混合使用时先吸短效胰岛素,后吸长效胰岛素。对不能及时进餐者,要推迟给药时间。
    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做到每月一次,*多不超过两月。指导患者胰岛素的自我注射方法和技巧。皮下注射应在饭前半小时进行。每次注射部位和穿刺点要分开;向患者介绍口服血糖药及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并讲解如何预防识别低血糖反应、高渗性昏迷和酮症酸中毒,并做相应处理。嘱其定期门诊随访,有异常及时就诊。注意个人卫生和皮肤护理,避免接触坚、硬、烫的物体。穿柔软透气的袜子,鞋要宽松软底,不穿紧身衣裤,不光脚走路,指甲不要修剪过短,每晚用热水泡脚。一旦局部受伤及时到医院就诊。帮助患者建立病人卡,注明姓名、年龄、糖尿病类型、治疗用药及剂量,要求病人随身携带,以便发病时供旁人参考和医生救治。
    4、 运动健康教育
    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积极措施之一。它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还可减轻体重,降低血糖血脂,改善患者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要深入宣传运动对糖尿病的作用,鼓励患者进行有规律的适量运动,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选择有氧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爬楼梯等。饭后60分开始运动,每日30-60分钟,每日1次或每周4-5次。
    糖尿病教育被誉为“治疗教育”,它除了能帮助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外,还能使患者早期发现糖尿病、了解相关知识、掌握控制糖尿病的基本技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很多,它不仅可很好的控制血糖,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还可减少医疗费用。它能极大的提高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存性及遵医行为和患者自控能力。从根本上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和致残率,减少疾病的医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

        责任编辑:李振楠    WWW.1168.TV    2011-6-20 8:43:34

  • 郑 重 声 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广州金孚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1168医药招商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1168医药招商网http://www.1168.tv”。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1168医药招商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联系邮箱:1753418380@qq.com。
         合作有风险,投资需谨慎!